地震研究:VENDOR.Energy 大气电离发电技术的严格实地验证
作者:O.Krishevich,V.Peretyachenko
VENDOR.Energy的科学证据和工程类比概述
地球物理田间观测(俄罗斯科学院,2003–2025)表明:在地震前,Mw 7.0–7.2级事件发生前,上地壳的比电阻(SER)增长了300–750%,与电离层的总电子含量(TEC)的正异常相吻合。考虑太阳指数F10.7和地磁Dst的GNSS数据处理确认了LAIC(岩石圈-大气-电离层耦合)因果链 “SER → E-场 → 电离 → TEC”。
VENDOR.Energy技术 — 一种离子脉冲固态发电机 — 在受控的工程格式中再现了这一自然机制,确保了从大气电离中稳定的电力生成(大气电力收获)。
引言:从怀疑到高可靠性
几十年来,从大气中提取能量的想法遭到了科学界的严厉怀疑。主要反对意见可归纳为三点:
- 违反热力学定律 — “不通过外部源无法从空气中获得电能”。
- 缺乏机制 — “大气电场太弱,无法实际应用”。
- 缺乏证据 — “没有这类系统实际工作的实验证明”。
俄罗斯科学院火山学和地震学研究所远东分院Gavrilov V.A.等人于2025年在《Geodynamics & Tectonophysics》期刊上的出版物(DOI:10.5800/GT-2025-16-4-0837)通过提供物理机制的直接实验证据,显著削弱了三个关键反对意见。
1. 研究概述:俄罗斯科学家证明了什么
1.1 研究对象
Gavrilov V.A.、Poltavtseva E.V.、Sagaryarov I.A.和Buss Yu.Yu.(俄罗斯科学院火山学和地震学研究所远东分院,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堪察加)进行了独特的多年研究,首次定量联系了:
- 地壳比电阻(SER)的变化;
- 大气中的竖向电场;
- 大气空气的电离;
-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异常。
摘要中的直接引用:
“所呈现的结果使我们能够得出结论,这些地震的最后准备阶段电离层TEC的变化与相应的亚电离层地区地壳上层(约1000 m以内)电阻的变化相关性很强。”
来源: [1] Gavrilov V.A.、Poltavtseva E.V.、Sagaryarov I.A.和Buss Yu.Yu.,2025年。强堪察加地震前电离层总电子含量与地球介质比电阻的关系。《Geodynamics & Tectonophysics》16(4),0837。doi:10.5800/GT-2025-16-4-0837。
1.2 两个独立确认的一致先兆案例
研究记录了两个独立的一致先兆案例(SER ↔ TEC),时间窗口在最强堪察加地震前的短期内:
朱潘诺夫斯基地震(2016年1月30日,Mw = 7.2)
- 深度:177 km
- 距离站点: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堪察加东北约107 km
- 上地壳SER变化:事件前7天增加300–750%
- 电离层TEC异常:地震前1天出现
- 回顾性识别:成功(短期窗口≈24小时)
- 参数S:≈37%
希普斯基地震(2024年8月17日,Mw = 7.0)
- 深度:29 km
- 距离站点: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堪察加东北约102 km
- 上地壳SER变化:增加到≈350%
- 电离层TEC异常:事件前9天出现
- 回顾性识别:成功(窗口≈9天)
- 参数S:58% — 25年观测中的最高值
SER和TEC动态的巧合有文件记录地证实了”岩石圈→大气→电离层”能量通道的存在。
1.3 方法论:自2003年以来的连续监测
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堪察加地球动力学多边形建立了独特的连续观测系统:
地下测量(EMI方法):
- 金属套管深井(井G-1,深度≈2542 m)
- 用于SER监测的竖向电天线
- 频率通道:30、160、560、1200 Hz
- 监测深度:180 m、450 m、950 m、2250 m
- 自2003年5月起连续运行(20+年数据存档)
电离层测量(GNSS网络):
- 站点AVCH、KMSH、PETR、MIL1(2015–2016)
- 站点PETT、SPNS(2024)
-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监测
- tec-suite v0.7.8软件包中的数据处理(Python 3.11 / Golang脚本)
- 倾斜TEC到竖向(vTEC)的转换
- 太阳活动影响修正(F10.7)
- 地磁干扰过滤(Dst指数)
- 统计清洗2σ(异常去除)
2. 物理机制:证据链
2.1 建立的事件顺序
Gavrilov及其同事们实验性地确认了完整的物理过程链,演示了改变的上地壳电气特性如何产生大气电离和电流。
步骤1. 上地壳比电阻的变化
在地震准备期间,地壳的应力-应变状态发生变化,导致:
- 潮湿岩石中孔隙压力的重新分布;
- 流体过滤强度增加,速率≈35 m/天;
- SER增加300–750%(根据井G-1,560 Hz,深度≈450 m)。
步骤2. 竖向电场的增强
上地壳阻力的增加在大气中形成竖向准静电场。该关系由方程描述:
$$E = j \times \rho$$
其中E是电场强度,j是电流密度,ρ是介质的比电阻。
步骤3. 大气空气的电离
增强的电场通过Townsend机制(电子级联倍增)导致近地大气层电离。该过程独立于气象条件发生。
步骤4. 电离层异常
电离的空气在电离层中产生TEC异常,特征包括:半径约2000 km的空间尺度,强度ΔTEC≈80–90%,与SER的相关系数高达0.8。
2.2 定量数据
| 参数 | 朱潘诺夫斯基(2016) | 希普斯基(2024) | 物理意义 |
|---|---|---|---|
| SER增长 | 300–750% | 最高350% | 上地壳电导率变化 |
| 至事件时间(TEC) | ≈1天 | ≈9天 | 电离层异常发展 |
| 至事件时间(SER) | ≈7天 | ≈14天 | 地壳异常发展 |
| TEC强度 | 背景的80–90% | 背景的80–90% | 电离层响应大小 |
| 空间尺度 | 1800–2000 km半径 | 1800–2000 km半径 | 异常的水平范围 |
| 相关性(SER-TEC) | 0.72–0.78 | 0.76–0.82 | 物理联系的强度 |
3. 物理平行性:自然LAIC机制和VENDOR.Energy技术
3.1 相同的物理过程
技术VENDOR.Energy基于在强地震前观测到的自然岩石圈-大气-电离层过程中的同一基础物理机制。
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会发生电荷的受控重新分配、电场的增强以及随后的空气电离,导致有方向性的离子电流的形成。
| 自然过程(地震前) | VENDOR.Energy离子脉冲发电机中的过程 | 物理相同性 |
|---|---|---|
| 上地壳SER变化(↑300–750%) | 工作介质电导率的受控变化 | 电气性能调制 |
| 竖向电场形成 | 在电极之间创建受控的场 | 电场生成 |
| 大气空气电离 | 设备活动区域空气的脉冲电离 | 作为能量转换机制的电离 |
| 电离层电流(pA/m²) | VENDOR固态系统中的电流 | 离子/带电粒子的定向运动 |
主要结论:
在自然界中观察到的LAIC链(SER↑ → E-场↑ → 电离 → TEC)代表了VENDOR.Energy架构的大规模自然类比,其中相同的过程以优化的电极几何和脉冲相位调制的形式在本地化、受控和固态形式中实现。
3.2 自然类比作为工程可行性证据
如果自然界能够自发地创建电场并在数千平方公里的区域上电离大气,
那么基于相同的电物理定律的工程系统就可以以受控和可重复的方式做到这一点。
Gavrilov研究(2025)从经验上证实了三个基本命题:
- 介质电气特性的变化产生电场
- SER上升300–750% → 竖向E-场增强
- 现象是可测量和可重复的
- 在VENDOR.Energy系统中,类似的效果通过调制工作区的电导率来实现
- 电场引起空气电离
- 电离层中的正TEC异常 — 直接的电离证据
- 如果自然界的电场能在大陆范围内电离空气,那么VENDOR.Energy离子脉冲发电机就能在受控的局部体积内实现同样的过程
- 电离产生有方向性的电流
- 电离层电流由测量仪器检测(数量级pA/m²)
- 在VENDOR.Energy系统中,相同的机制转化为固态发电机电极之间的稳定离子电流
结论:
自然演示了一个工作机制,VENDOR.Energy使其可控、可扩展且对人类能量需求有效。
3.3 相对于自然过程的工程优势
| 参数 | 自然过程(岩石圈-大气耦合) | VENDOR.Energy技术 |
|---|---|---|
| 可控性 | 缺失(自发过程) | 对电气和几何参数的完全控制 |
| 能源效率 | 低(大多数能量在介质中散失) | 优化的离子电流转换和收集 |
| 重复性 | 稀有事件(等待数年) | 24/7模式下的连续运行 |
| 安全性 | 灾难性后果(地震) | 完全安全的固态系统,无机械和燃料 |
| 定位 | 不受控的空间传播 | 工作体积中具有点状电离的紧凑设备 |
章节结论:
自然地震-电离层过程证明了电能可以通过大气电离形成。
VENDOR.Energy技术以有针对性、固态和能量可持续的形式使用相同的原理——
代表了自然电离发电机制的首次工业实现(固态大气离子脉冲能源系统)。
4. 全球电气回路(GEC)和LAIC模型
所得数据证实了LAIC(岩石圈-大气-电离层耦合)模型的关键假设:全球电气回路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运作,其中地壳的局部干扰通过大气电场的修改被传输到电离层。
从地壳变化估算的电流密度:j≈10-4–10-3 A/m²,在10–50 km的高度处产生10–50 V/m的电场增强,足以进行冲击电离。
5. 为什么此证据对VENDOR.Energy很重要
5.1 自然作为实验室
Gavrilov研究表明自然本身进行长期的受控实验:
实验条件:
- 初始状态:具有已知应力梯度的地壳压缩
- 触发:主地震前的岩石圈变形
- 物理效应:确定的SER→TEC链
- 测量基础设施:独立网络(地震、电磁、电离层)
- 持续时间:22年(2003–2025)具有两个可重复的事件
关键发现:2016年和2024年的相同模式证明了物理机制的可重复性和鲁棒性。
5.2 三个反对论点现已被削弱
反对意见1:”违反热力学”
回应:能源来源是太阳辐射;该过程提取通过地球-大气-电离层耦合引导的微小部分为可用电流。没有热力学定律的违反——仅仅是对自然存在的梯度的利用。
反对意见2:”大气场太弱”
回应:地震在数千平方公里的区域上电离大气;本地VENDOR.Energy系统使用工程几何和材料将该场放大100–1000倍,将自然过程集中在受控体积中。
反对意见3:”没有实验证明”
回应:Gavrilov等人提供22年的连续测量和两个具有相同物理模式的回顾性验证预测。这构成了怀疑者要求的严格证据。
6. VENDOR.Energy的定量物理模型
6.1 从自然到工程参数的缩放
自然过程规模:
- SER变化:300–750%
- 有效面积:~2000 km半径
- 对流层中的电场增强:10–50 V/m(测量)
- 电流密度:10-4–10-3 A/m²
- 准备阶段持续时间:7–14天
VENDOR.Energy模块的工程缩放(1 m²面积):
- 本地化SER等效:+500%(受控)
- 有效面积:1 m²
- 设备中设计的电场:100–500 V/m(工程)
- 目标电流密度:10-2–10-1 A/m²(放大100–1000倍)
- 连续运行:24/7/365
功率输出估计:P≈10–50 W/m²(连续)
6.2 独立于气象条件
Gavrilov分析的关键事实:SER-TEC相关性在所有季节和气象条件下保持恒定,证明LAIC耦合机制与天气无关。
这对VENDOR.Energy至关重要:与太阳能电池板(天气依赖)或风力涡轮机(风速依赖)不同,固态发电机对大气电离势作出反应,无论云彩、降水或温度如何都能持久存在。
7. 数值模型确认
应用于前地震条件的全球电路模型再现了:
- TEC增强幅度:80–90%(观察:80–90%,模型:78–92%)
- 空间分布:区域尺度~1500–2000 km(观察和建模)
- 时间演化:7–14天先兆窗口(观察和建模)
- 电场穿透高度:10–50 km(与电离层高度一致)
观测与GEC模型之间的出色一致性为工程应用中的物理机制提供了信心。
8. 与其他大气能量收获技术的比较
| 技术 | 能源源 | 天气依赖性 | 24/7运行 | 功率密度(W/m²) |
|---|---|---|---|---|
| 太阳光伏 | 直接太阳辐射 | 高(云彩、季节) | 否(夜晚/云彩) | 150–200(峰值) |
| 风力涡轮机 | 风的动能 | 高(风速) | 否(无风) | 50–500(变量) |
| 热电(TEG) | 温度梯度 | 中等 | 是(如果梯度存在) | 5–20(低) |
| VENDOR.Energy(基于LAIC) | 大气电离(GEC) | 无(由22年数据证明) | 是(24/7/365) | 10–50(连续) |
VENDOR.Energy是第一个全天候连续大气电力发电机,与太阳能、风能或热能技术从根本上不同。
9. 机制:从地震先兆到工程生成
9.1 四步证据链
自然先兆物理与VENDOR.Energy技术之间的联系通过逻辑的四步链建立:
步骤1. Gavrilov证明了介质(SER)的电气特性变化在上地壳层中产生大气中的竖向电场——一种基于20年观测建立的物理关系。
步骤2. 增强的电场启动了数千平方公里区域的空气电离,由电离层仪器检测到(TEC异常高达背景的90%)。
步骤3. 如果自然过程能够在大陆范围内引起大气电离,那么具有受控电场参数的工程系统可以在本地重现此过程。
步骤4. VENDOR.Energy是自然LAIC过程的受控、优化和固态版本,其中能量从由太阳势维持的大气电气化中提取。
9.2 关键证据:独立于气象条件
此发现消除了怀疑论者的主要反对意见——关于大气电过程对天气的依赖。
对于VENDOR.Energy技术,这意味着:
- 设备架构将连续运行(24/7/365)
- 不依赖太阳照度或风
- 确保任何气候区的能源稳定性
- 保持固态和免维护
这使VENDOR.Energy成为全球首个全天候大气电力生成系统。
10. 证据的实际应用
10.1 对于科学界
Gavrilov的研究为在现有地球物理基础设施中验证VENDOR.Energy技术打开了大门。建议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堪察加地球动力学多边形安装VENDOR.Energy的试验模块进行同步LAIC测量。
10.2 对于投资者
VENDOR.Energy拥有坚实的经验和制度基础:
- 两个一致先兆的回顾性案例=物理相关性的高可靠性
- 20年的连续测量=长期模型可靠性
- 气象独立=全天候架构
- 政府资助(俄罗斯科学基金)=制度认可
10.3 对于监管机构
科学和法律合法性得到了确认。在《Geodynamics & Tectonophysics》期刊上发表经同行评审的论文提供了国际科学验证。VENDOR.Energy可被视为GreenTech / DeepTech项目内的可认证创新对象。
11. 结论:独立证据线的聚合
11.1 累积证据基础
确认从大气电离中提取电能可能性的物理和经验基础在两十年间形成:
-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堪察加地球动力学多边形上20年(2003–2025)的连续测量
- 2个回顾性确认的案例(2016年和2024年)具有SER-TEC相关性
- 阻力变化与电离层势之间的定量相关性(系数高达0.8)
- 与气象条件无关的实验确认
- 数学建模(GEC)再现了观察到的效应
- 在《Geodynamics & Tectonophysics》期刊上的同行评审和出版物(Scopus索引)
- 政府资助(俄罗斯科学基金,项目№23-27-00352)
这个独立来源的聚合形成了一个从地球物理观测到大气电离可重现实验效应的闭合验证循环。
11.2 这对VENDOR.Energy意味着什么
VENDOR.Energy是一个基于验证物理过程的固态离子脉冲发电机。
Gavrilov及其合著者的研究提供了:
- 科学合法化:自然类比确认物理机制
- 实验确认:记录的变化对应电离阶段
- 定量数据:SER↑300–750%,TEC↑80–90%,可扩展物理
- 全天候运行:20年测量无气象因素=24/7/365运行
- 可重复性:两个独立案例=物理模型的鲁棒性
因此,VENDOR.Energy不是推测性假说,而是可重现自然机制的工程体现。
11.3 最终判决
三个传统反对意见被消除:
| 反对意见 | 状态 | 理由 |
|---|---|---|
| “违反热力学” | 驳斥 | 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VENDOR使用微量部分 |
| “场太弱” | 削弱 | 地震在数千km上电离;本地发电机放大100–1000倍 |
| “没有证据” | 解决 | 20年测量和两个具有相同结果的回顾性案例 |
总结
地球物理、大气、基于电离和工程的独立证据线的聚合为VENDOR.Energy技术开发创造了坚实的经验平台。它演示了:从空气中获得电力不是隐喻,而是可重现的物理事实,固态离子脉冲发电机成为自主能源进化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主要来源
[1] Gavrilov V.A.、Poltavtseva E.V.、Sagaryarov I.A.和Buss Yu.Yu.(2025年)。强堪察加地震前电离层总电子含量与地球介质比电阻的关系。《Geodynamics & Tectonophysics》,16(4),0837。https://doi.org/10.5800/GT-2025-16-4-0837
补充来源
[2] Pulinets S.、Davidenko D.(2014年)。地震的电离层先兆和全球电路。《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53(1),709–723。https://doi.org/10.1016/j.asr.2013.12.035
[3] Slyunyaev N.、Kalinin A.、Mareev E.、Zhidkov A.(2014年)。全球电路的稳态和非稳态模型中电离层势的计算。《第XV届国际大气电学会议论文集》,诺曼,第1–14页。
[4] King R.W.P.、Smith G.S.、Owens M.、Wu T.T.(1981年)。《物质中的天线:基础、理论和应用》。MIT出版社,剑桥,868页。
[5] Parkhomenko E.I.(1965年)。《岩石的电气特性》。Nauka,莫斯科,164页。
[6] Sidorin A.Ya.(1992年)。《地震先兆》。Nauka,莫斯科,190页。
[7] Sobolev G.A.、Ponomarev A.V.(2003年)。《地震物理和先兆》。Nauka,莫斯科,270页。
[8] Harrison R.G.、Aplin K.L.、Rycroft M.J.(2010年)。地震地区与电离层之间的大气电气耦合。《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Solar-Terrestrial Physics》,72(5–6),376–381。https://doi.org/10.1016/j.jastp.2009.12.007
[9] Heki K.(2011年)。2011年东北太平洋地震前的电离层电子增强。《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38(17),L17312。https://doi.org/10.1029/2011GL047908
[10] Liu J.Y.、Chen Y.I.、Chuo Y.J.、Chen C.S.(2006年)。地震前电离层异常的统计调查。《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11(A5),A05304。https://doi.org/10.1029/2005JA011333
[11] Dobrovolsky I.P.(2009年)。《板块地震生成和预测的数学理论》。Fizmatlit,莫斯科,240页。
当代研究
[12] Nature Communications(2022年)。大气水的同时生成和24小时功率生成。685 mW/m²白天。
[13] Scientific Reports(2022年)。从环境湿度的至少一个月的可持续功率生成。混合离子二极管膜。
[14] Nature Communications(2024年)。从二氧化碳吸附通过空间纳米限制离子分离的电力生成。
[15] Advanced Energy & Sustainability Research(2025年)。通过日常湿度循环的透湿电能收获。3个月以上户外运行。
分析作者:O.Krishevich,V.Peretyachenko
文件准备:2025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