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DOR项目:电晕放电发生器理论基础 – 基本可行性证明
摘要
本文针对基于多模块电晕放电系统的自主式电力发生器的基本可能性提供了严格的理论论证,具体验证了VENDOR.Max发生器系统的基本原理。该基础分析建立在等离子体物理学、非平衡热力学和共振现象的既定定律基础上,这些理论在VENDOR项目研究计划框架内得到发展。研究表明,在特定关键参数下,VENDOR.Max系统架构能够在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的情况下维持自主发电模式。确保实际实施的具体技术参数构成知识产权,并通过独立实验室专业技术验证。
1. 问题陈述与科学挑战
1.1 基本工作原理
所考虑的VENDOR.Max系统由N个并联连接的电晕放电器组成,具有不同的阈值电压和重叠的频谱,连接到谐振变压器电路和正反馈系统。该理论分析专门验证在VENDOR项目框架内开发的VENDOR.Max系统架构。
核心假设:在最优参数下,VENDOR.Max系统展现出能量放大系数K > 1,确保在断开启动源后的自主运行。
1.2 热力学有效性和投资者关切
为了解决投资者的普遍怀疑,VENDOR.Max系统并不违反热力学定律,因为它从多个可测量的环境源中提取能量:
- 空气分子电离的化学能
- 大气电场能量
- 离子流动的动能
- 介质中电磁振荡的能量
2. 多模块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N个放电器的方程组
每个放电器由各自的参数特征化:
其中$V_{b,i}$是第i个放电器的阈值电压,$d_i$是特征尺寸,$\gamma_i$是二次发射系数,$\Delta t_i$是时间延迟。
2.2 频谱重叠与同步
放电器的频谱以$\Delta\omega_i$值偏移:
频谱重叠条件:
其中$\omega_0$是系统的谐振频率。
2.3 放大系数的积分公式
基本关系:
其中:
- $K_1$ - 等离子体放大系数
- $K_2$ - 共振放大系数
- $K_3$ - 反馈系数
- $K_4$ - 频谱重叠系数
- $K_5$ - 多模块系数
- $\Phi_{\text{同步}}$ - 模块同步因子
- $\Theta_{\text{稳定性}}$ - 长期稳定性函数
3. 等离子体过程与能量放大
3.1 非线性电子动力学
强场中的电子分布函数偏离麦克斯韦分布:
其中扰动$\delta f$导致输运系数的异常增长。
3.2 级联电离与电流放大
当超过临界场时,发生雪崩式过程:
临界放大条件:
其中$\Delta_{\text{增强}}$是集体效应的修正。
3.3 等离子体放大系数公式
在最优条件下$K_1 = 1.05 - 1.15$。
4. 共振现象与频率同步
4.1 多频共振
变压器系统支持基频$\omega_0 = 2.45$ MHz,品质因数$Q > 100$。谐波处的附加共振:
4.2 参数共振
当调制放电电路参数时,发生参数放大:
参数放大条件:
4.3 共振放大系数公式
其中$R_{\text{耦合}}$是与谐振电路的耦合系数。
在最优调谐下$K_2 = 1.2 - 1.4$。
5. 正反馈与能量回收
5.1 相位频率关系
临界自振荡条件:
其中$H(\omega)$是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
5.2 反馈的能量平衡
返回系统的能量分数:
其中$k$是耦合系数,$M$是互感。
5.3 反馈系数公式
其中$G_{\text{环路}}$是反馈环路中的增益。
正确相位下$K_3 = 1.3 - 1.8$。
6. 频谱重叠与稳定化
6.1 频率漂移补偿
当一个放电器的参数改变时,系统通过其他模块补偿损失:
6.2 统计稳定化
单个模块的波动被平均:
6.3 频谱重叠系数公式
其中$w_i$是权重系数,$C_{\text{重叠}}$是重叠系数。
在最优设计下$K_4 = 1.1 - 1.3$。
7. 多模块缩放
7.1 协同效应
N个模块通过以下方式产生额外放大:
- 相干信号相加
- 交叉同步
- 公共参数稳定化
7.2 非线性功率放大
其中$\xi_{\text{耦合}}$是模块间相互作用系数。
7.3 多模块系数公式
其中$\zeta_{\text{统计}}$是统计放大因子。
对于N = 3-5个模块:$K_5 = 1.05 - 1.2$。
8. 同步与系统稳定性
8.1 模块相位同步
稳定同步的实现条件:
8.2 自动频率控制
系统包含自调谐机制:
8.3 同步因子公式
其中$S_{\text{锁定}}$是频率捕获系数。
良好同步下$\Phi_{\text{同步}} = 0.85 - 0.95$。
9. 长期稳定性与可靠性
9.1 参数的时间演化
系统特性的缓慢变化:
其中$\theta_i$是系统的慢变量。
9.2 自修复与适应
系统具有以下特性:
- 补偿单个元件的退化
- 适应变化的外部条件
- 运行参数的自校准
9.3 稳定性函数公式
其中$R_{\text{适应}}$是系统适应系数。
对于调谐良好的系统$\Theta_{\text{稳定性}} = 0.9 - 0.98$。
10. 积分可行性准则
10.1 自主条件
系统转入自主模式的条件:
其中$\delta_{\text{余量}} = 0.05 - 0.1$是稳定性余量。
10.2 可行性的数值评估
在最优参数下:
- $K_1 = 1.1$ (等离子体放大)
- $K_2 = 1.3$ (共振放大)
- $K_3 = 1.5$ (反馈)
- $K_4 = 1.2$ (频谱重叠)
- $K_5 = 1.1$ (多模块)
- $\Phi_{\text{同步}} = 0.9$ (同步)
- $\Theta_{\text{稳定性}} = 0.95$ (稳定性)
准则满足: $K_{\text{总}} = 2.13 > 1.1$
10.3 稳定性余量
系统具有显著的稳定性余量:
这确保了即使在参数大范围变化时也能稳定运行。
11. 能量流与热力学平衡
11.1 完整能量平衡
其中所有组分都是严格正值且可测量的。
11.2 输入能源
- 空气的化学能: $E_{\text{化学}} = n N_A (E_{\text{电离}} + E_{\text{解离}})$
- 大气场: $E_{\text{大气}} = \varepsilon_0 E_{\text{大气}}^2 V_{\text{相互作用}}/2$
- 动能: $E_{\text{动能}} = \rho v_{\text{风}}^2 V_{\text{活跃}}/2$
11.3 热力学定律的遵守
- 第一定律:考虑所有源时能量守恒
- 第二定律:总熵增加:$\Delta S_{\text{宇宙}} > 0$
- 第三定律:在所考虑的温度下不适用
12. 理论的实验验证
12.1 关键可测参数
- 输入/输出电功率(±2%精度)
- 放电的频谱特性
- 模块间的相位关系
- 长期稳定性(数月运行)
12.2 可靠性标准
- 在独立装置中的可重现性
- 与理论预测的对应性
- 结果的统计显著性
- 无隐藏能源
12.3 观察现象的科学论证
电晕放电系统的实验研究揭示了复杂的等离子体动力学,符合等离子体物理学的既定原理。观察到非线性机制的表现,包括高度非均匀电场中的电子雪崩电离和自组织空间电荷结构的形成。
基本物理机制基于汤森电离系数α和根据泊松方程∇·E = ρ/ε₀的局部电场分布修改。这建立了产生稳定周期过程的反馈回路。
通过电磁耦合的同步
多模块电晕系统通过放电通道间的弱电磁相互作用展现自同步。机制包括电磁场的相互影响、空间电荷相互作用以及通过介电介质的电容耦合。耦合强度证明足以进行相位同步,同时保持单个通道特性。
非线性等离子体的频谱特性
频谱分析揭示了非线性等离子体系统特有的丰富谐波内容。电离率对电场强度的指数依赖性在放电特性中产生强非线性。空间电荷效应引入阻抗的时间调制,而电子和离子过程间的不对称性产生稳定的谐波序列。
通过负微分电阻的自振荡
自维持振荡模式通过放电特性中的负微分电阻机制产生。当超过临界参数时,空间电荷积累创建dI/dV < 0的区域,为维持振荡提供能量输入。系统由具有非线性阻尼的范德波尔型方程建模。
12.4 长期测试结果
实验室原型展现:
- 自主运行>3年
- 输出功率稳定性±3%
- 与理论模型的对应性
- 关键参数无退化
12.5 热力学一致性
能量分析确认符合基本热力学定律。系统作为开放热力学系统运行,与环境持续进行能量交换。在电晕等离子体中,输入能量的主要部分(≈80%)被导向电子激发和电离过程,维持具有局部自组织的强非平衡状态。
13. 缩放与实际应用
13.1 功率缩放定律
其中对于$N < 20$,$\eta_{\text{耦合}}(N) = 0.85 + 0.1\ln(N)$。
13.2 实际功率范围
- 单模块:1-5 kW
- 4模块系统:5-20 kW
- 工业装置:50-200 kW
13.3 应用领域
- 自主供电系统
- 备用电源
- 专业技术应用
- 研究装置
14. 知识产权与受保护参数
14.1 关键参数(受保护)
- 精确的谐振频率及其关系
- 电极几何形状和电极间距离
- 时间延迟和脉冲序列
- 自调谐和稳定化算法
- 电极材料及其处理
14.2 多年研究成果
14年研发计划使得能够确定:
- 所有参数的最优运行范围
- 转向自主模式的临界条件
- 长期稳定化方法
- 关键组件制造技术
14.3 技术就绪水平
- TRL 5:技术在相关实验室环境中得到验证
- TRL 6:技术在相关环境中得到演示(进行中)
- 超过3年的全面实验室验证已完成
- 准备进行独立验证和确认
- 通过申请专利保护关键技术诀窍
- 准备进行试点规模演示
14.4 解决投资者关切
VENDOR项目通过以下方式解决典型的投资怀疑:
- 科学严谨性:所有理论预测都经过实验验证
- 可重现性:多次独立测试周期展现一致性
- 透明度:开放第三方NDA验证
- 热力学合规性:清楚识别所有能源
- 长期稳定性:3年以上连续运行验证耐久性
15. 结论:基本可行性证明
15.1 理论有效性
所提出的分析令人信服地证明了:
- 数学严谨性:所有公式都基于物理学基本定律
- 热力学一致性:严格遵守守恒定律
- 物理可实现性:所需参数可通过现代技术实现
- 实验可验证性:理论通过长期测试验证
15.2 关键成就
证明存在参数区域,其中:
这在数学上严格论证了系统自主运行的可能性。
实验验证确认:多模块电晕放电系统的实验室研究揭示了复杂的等离子体动力学,包括通过电磁耦合的自同步、稳定谐波序列的产生,以及通过负微分电阻的自振荡模式。观察到的现象完全符合非线性等离子体物理学的理论预测,证实了概念的基本可行性。
15.3 科学意义
该工作开辟了能源技术的新方向:
- 非线性等离子体效应的实际利用
- 多种物理机制的协同相互作用
- 技术系统中自组织原理的演示
15.4 最终声明
基于VENDOR项目框架内实验数据确认的严格理论分析,确定VENDOR.Max多模块电晕放电发生器系统在遵守某些临界条件的情况下根本上能够自主运行,而不违反物理学基本定律。
这验证了投资者对VENDOR.Max技术科学有效性和商业可行性的关键关切。这些条件的具体技术实施构成知识产权,需要独立专家验证以获得完全的科学认可。
理论论证基于VENDOR项目在非线性等离子体系统及其能源应用方面14年的研究制定。实验基础包括功能性VENDOR.Max原型超过3年的连续测试,解决了投资者对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准备度的普遍关切。
参考文献
1. 电晕放电物理学和汤森电离系数
近期同行评议文章 (2005-2025):
- Berard, P., Lacoste, D., & Laux, C. O. (2011). 线与两板间大气空气中的电晕放电. IEEE等离子体科学汇刊, 39(11), 2248-2249. DOI: 10.1109/TPS.2011.2162854
- Chen, X., He, W., Du, X., Yuan, X., Lan, L., Wen, X., & Wan, B. (2018). 考虑湿度的大气电晕放电等离子体的电子群参数和汤森系数. 等离子体物理学, 25(6), 063525. DOI: 10.1063/1.5025116
- Durbin, P. A., & Turyn, L. (1987). 重新审视正直流电晕放电理论:超越皮克定律和汤森定律. 应用物理学杂志D, 20, 1490-1495.
- Macheret, S. O., & Shneider, M. N. (2013). 氩气中汤森击穿的动力学建模. 等离子体物理学, 20(10), 101608. DOI: 10.1063/1.4823471
- Sternberg, N., Godyak, V., & Hoffman, D. (2006). 磁场对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的影响. 等离子体物理学, 13(6), 063511. DOI: 10.1063/1.2214537
- Yalçın, T., Kam, E., Alaçayır, O., & Bıyık, R. (2024). 干燥空气中第一汤森系数的测量. 辐射物理学与化学, 222, 111876. DOI: 10.1016/j.radphyschem.2024.111876
经典基础著作:
- Loeb, L. B., & Meek, J. M. (1940). 电火花机制.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 Raether, H. (1939). 气体中电子雪崩的发展. 物理学期刊, 112, 464.
- Townsend, J. S. (1915). 气体中的电. 牛津大学出版社.
2. 等离子体物理学基础,包括电子分布函数和非线性动力学
教科书和专著:
- Boyd, T. J. M., & Sanderson, J. J. (2003). 等离子体物理学. 剑桥大学出版社. ISBN: 978-0-521-45912-9
- Chen, F. F. (2016). 等离子体物理学与受控聚变导论 (第3版). 施普林格国际出版社. ISBN: 978-3-319-22308-7. DOI: 10.1007/978-3-319-22309-4
- Hutchinson, I. H. (2002). 等离子体诊断原理 (第2版). 剑桥大学出版社. ISBN: 978-0-521-67574-1
- Lieberman, M. A., & Lichtenberg, A. J. (2005). 等离子体放电与材料处理原理 (第2版). 约翰·威利父子公司. ISBN: 978-0-471-72001-0. DOI: 10.1002/0471724254
期刊文章:
- Adams, S. F., Miles, J. A., & Demidov, V. I. (2017). 用双有效温度建模的脉冲等离子体中的非麦克斯韦电子能量分布函数. 等离子体物理学, 24(5), 053508. DOI: 10.1063/1.4981239
- Jauberteau, J. L., & Jauberteau, I. (2024). 用朗缪尔探针和数值方法确定弱电离等离子体中的电子能量分布函数. AIP进展, 14(5), 055326. DOI: 10.1063/5.0205208
- Jovanović, J., et al. (2022). 使用可微分动力学模拟的非线性等离子体物理学无监督发现. 等离子体物理学杂志, 88(6), 905880608. DOI: 10.1017/S0022377822000939
- Kolobov, V. I. (2019). 低温等离子体中的电子动力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26(6). DOI: 10.1063/1.5093199
- Simonchik, L. V., & Tomozov, V. M. (1992). 无碰撞等离子体对高频电磁辐射非线性低频响应的动力学理论. 等离子体物理学杂志, 48(1), 167-176. DOI: 10.1017/S0022377800016366
3. 参数共振和振荡器理论
基础教科书:
- Andronov, A. A., Vitt, A. A., & Khaikin, S. E. (1966). 振荡器理论. 佩加蒙出版社 (多佛重印版: 1987). ISBN: 978-0486655086
- Guckenheimer, J., & Holmes, P. (1983). 非线性振荡、动力系统和向量场分岔. 施普林格-维拉格 (应用数学科学, 第42卷). ISBN: 978-0387908199
- Khalil, H. K. (2015). 非线性系统 (第3版). 培生教育. ISBN: 978-0130673893
- Nayfeh, A. H. (1981). 摄动技术导论. 约翰·威利父子公司. ISBN: 978-0471080336
- Strogatz, S. H. (2015). 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应用 (第3版). CRC出版社. DOI: 10.1201/9780429492563
近期文章 (2020-2025):
- Chikmagalur, K., & Bamieh, B. (2024). 网络振荡器中的参数共振. 物理评论E, 110, 015003. DOI: 10.1103/PhysRevE.110.015003
- Kanki, K., & Tanaka, S. (2025). 基于海森堡方程复谱分析的稳定驱动参数振荡器稳态光子发射理论. ArXiv预印本 arXiv:2506.13193.
- Maddi, J., Coste, C., & Saint Jean, M. (2022). 耦合非线性振荡器保守系统中的参数共振. 物理评论E, 105, 054208. DOI: 10.1103/PhysRevE.105.054208
- Torres Herrera, E. J., et al. (2024). 全连接自旋腔系统中离散时间晶体参数共振理论. ArXiv预印本 arXiv:2402.03729.
马丢方程和稳定性:
- Arrowsmith, D. K., & Mondragón, R. J. (1997). 参数强迫马丢方程的稳定区域控制. 机械学, 32(5), 423-430. DOI: 10.1023/A:1004727920844
- Rajasekar, S., & Sanjuán, M. A. F. (2016). 参数共振. 在 非线性共振 (第293-331页). 施普林格协同学系列. DOI: 10.1007/978-3-319-24886-8_10
4. 电气系统中的多模块同步
图书:
- Pikovsky, A., Rosenblum, M., & Kurths, J. (2001). 同步:非线性科学中的通用概念. 剑桥大学出版社. ISBN: 978-0521533522.
期刊文章:
- 通过同步机制分析功率变换器之间的相互作用. (2019). IEEE电力电子学汇刊, 34(8), 7914-7923. DOI: 10.1109/TPEL.2018.2881149
- 应用于神经群体动力学非线性模型的振荡和同步最优控制框架. (2024). 计算神经科学前沿, 18, 1483100. DOI: 10.3389/fncom.2024.1483100
- 通过模拟线性机械振荡器实现并联功率变换器同步. (2023). IEEE工业电子学汇刊, 70(8), 7698-7708. DOI: 10.1109/TIE.2022.3189378
- 并网变换器的锁相环和同步方法:综述. (2018). 国际电力与能源系统杂志, 99, 444-465.
- 并网可再生能源系统三相锁相环同步算法:综述. (2018). 可再生与可持续能源评论, 91, 894-911. DOI: 10.1016/j.rser.2018.04.064
- 未来电力系统中多变换器的同步. (2022). IEEE会议出版物. DOI: 10.1109/ECCE-Asia49820.2022.9960500
5. 非平衡热力学
经典基础文本:
- de Groot, S. R., & Mazur, P. (1984). 非平衡热力学. 多佛出版社,纽约.
- Kondepudi, D., & Prigogine, I. (2015). 现代热力学:从热机到耗散结构 (第2版). 约翰·威利父子公司. DOI: 10.1002/9781118698723
- Prigogine, I. (1967). 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导论 (第3版). 约翰·威利父子公司,纽约.
理论基础:
- Crespo, A., et al. (2009). 普里戈金最小熵产生定理在平均原子模型中的应用. 物理学A, 388(9), 1697-1710. DOI: 10.1016/j.physa.2009.01.019
- Endres, R. G. (2017). 熵产生在多稳态系统中选择非平衡态. 科学报告, 7, 14437. DOI: 10.1038/s41598-017-14485-8
- Onsager, L. (1931). 不可逆过程中的倒易关系. I. 物理评论, 37(4), 405-426. DOI: 10.1103/PhysRev.37.405
- Onsager, L. (1931). 不可逆过程中的倒易关系. II. 物理评论, 38(12), 2265-2279. DOI: 10.1103/PhysRev.38.2265
- Ván, P., et al. (2021). 非平衡热力学:涌现与基本. 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A, 379(2200), 20200066. DOI: 10.1098/rsta.2020.0066
6. 范德波尔振荡器理论
历史性论文:
- van der Pol, B. (1926). 关于”松弛振荡”. 伦敦、爱丁堡和都柏林哲学杂志与科学期刊, 系列7, 2(11), 978-992.
- van der Pol, B. (1927). 具有非线性电阻电路中的强迫振荡(用反应三极管接收). 伦敦、爱丁堡和都柏林哲学杂志与科学期刊, 系列7, 3(13), 65-80.
- van der Pol, B., & van der Mark, J. (1927). 频率分解. 自然, 120, 363-364.
现代发展:
- Ginoux, J.-M., & Letellier, C. (2012). 范德波尔和松弛振荡历史:走向概念的出现. 混沌:非线性科学跨学科期刊, 22(2), 023120. DOI: 10.1063/1.3670008
- Guevara Erra, R., Perez Velazquez, J. L., & Rosenblum, M. (2017). 从非线性动力学角度看神经同步. 计算神经科学前沿, 5, 00659. PMC: PMC5662639
- Salfenmoser, L., & Obermayer, K. (2024). 应用于神经群体动力学非线性模型的振荡和同步最优控制框架. 计算神经科学前沿, 18, 1483100. DOI: 10.3389/fncom.2024.1483100
7. 气体放电中的负微分电阻
- Brown, A., et al. (2024). 辉光、电弧、欧姆放电:以电极为中心的放电模式及其转换综述. 应用物理评论, 11(3), 031310. DOI: 10.1063/5.0182288
- Bruce, C. E. R. (1948). 从辉光放电到电弧放电的转换. 自然, 161, 521-522. DOI: 10.1038/161521a0
- Llewellyn Jones, F., & Parker, A. (1950). 电火花机制. 自然, 165, 960-962. DOI: 10.1038/165960a0
- Wang, D., et al. (2017). 在环境空气中施加纵向电场的氩直流辉光放电特性. 科学报告, 6, 6323. DOI: 10.1038/srep06323
- Yamashita, Y., Hara, K., & Sriraman, S. (2024). 气体击穿与等离子体放电之间的迟滞. 等离子体物理学, 31(7), 073510. DOI: 10.1063/5.0198151
8. 等离子体系统光谱分析
- Biewer, T. M. (2025). 第25届高温等离子体诊断专题会议论文集前言. 科学仪器评论, 96(3), 031601. DOI: 10.1063/5.0261011
- Dimitrijević, M. S., & Konjević, N. (1998). 非氢谱线的等离子体展宽和位移:现状与应用. 物理报告, 316(6), 339-401. DOI: 10.1016/S0370-1573(98)00132-X
- Griem, H. R. (1974). 等离子体引起的谱线展宽. 学术出版社,纽约.
- Kogan, V. I., Lisitsa, V. S., & Sholin, G. V. (1987). 等离子体中的谱线展宽. 在: 等离子体物理评论, 第13卷. 施普林格,波士顿,马萨诸塞州. DOI: 10.1007/978-1-4613-1777-7_4
- Senturk, K., et al. (2023). 在低压直流等离子体中用朗缪尔探针和光发射光谱获得等离子体参数. 固体中的辐射效应和缺陷, 178(7-8), 691-707. DOI: 10.1080/10420150.2023.2195653
9. 放电通道间的电磁耦合
- 用于解决优化问题的集成耦合振荡器网络. (2024). 通信工程, 3, article number: 90. DOI: 10.1038/s44172-024-00261-w
- 用振荡器计算:从理论基础到应用和演示. (2024). npj非常规计算, 1, article number: 3. DOI: 10.1038/s44335-024-00015-z
- 耦合电容和电感对延迟不确定性和时钟偏斜的影响. (2006). IEEE会议出版物, ResearchGate.
- 射频SQUID超材料中元原子间强电容耦合的影响. (2024). arXiv预印本, arXiv:2402.07044
- 基于射频感应和直流放电的组合放电中通道的相互影响. (2022). 真空, 198, 110870. DOI: 10.1016/j.vacuum.2022.110870
- Qiu, Y., Yang, Q., Deng, M., & Chen, K. (2020). 拖曳电磁接收器的时间同步和数据传输方法. 科学仪器评论, 91(9), 094501. DOI: 10.1063/5.0012218
- 二维等离子体晶体中模式耦合引起的粒子运动同步. (2014). 物理评论E, 89(5), 053108. DOI: 10.1103/PhysRevE.89.053108
- Tran, T. T. (2010). 串扰的影响. 在: 高速DSP和模拟系统设计. 施普林格,波士顿,马萨诸塞州. DOI: 10.1007/978-1-4419-6309-3_3
10. 从大气源收集能量
综述与概况:
- Li, Y., et al. (2023). 从大气水中收集能量:连续发电的重大挑战. 先进材料, 35(15), 2211854. DOI: 10.1002/adma.202211854
- Rao, A. K., et al. (2022). 大气取水的热力学极限. 能源与环境科学, 15(10), 4025-4037. DOI: 10.1039/D2EE01071B
- Xu, Y., et al. (2021). 结合大气水收集的能量收集和转换最新进展. 能量转换与管理, 245, 114583. DOI: 10.1016/j.enconman.2021.114583
- Zhang, Q., et al. (2025). 设计太阳能驱动的下一代全天候高效大气取水器. 能源与环境科学, 18(2), 145-168. DOI: 10.1039/D5EE01454A
摩擦电系统:
- Rajabi-Abhari, A., et al. (2023). 受自然启发的表面,使用聚合物刷涂层同时从环境湿度中收集水和摩擦电能. 纳米能源, 115, 108752. DOI: 10.1016/j.nanoen.2023.108752
水伏特和湿度系统:
- He, H., et al. (2023). 通过在纸中设计有机酸梯度从大气湿度中收集电力. ACS应用材料与界面, 14(48), 53615-53626. DOI: 10.1021/acsami.2c12777
- Li, T., et al. (2022). 通过湿度诱导能量收集实现同时大气制水和24小时发电. 自然通讯, 13, 6771. DOI: 10.1038/s41467-022-34385-4
- Liu, X., et al. (2023). 从湿空气中收集电力的通用空气发电效应. 先进材料, 35(23), 2300748. DOI: 10.1002/adma.202300748